中国实践型形体剧登陆英伦

《水生》根据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同名故事改编(摄影:许英龙)

北京实践型剧团三拓旗(Theatre San Tuo Qi)形体剧在伦敦国际默剧节的发源地Cockpit剧场演出,受到关注。

三拓旗剧团是一个以艺术青年为创作主体的实践型剧团,成立17年来排演一系列原创和改编剧目,受到一些奖项的肯定。

在伦敦Cockpit剧场上演的《水生》(Aquatic)曾经在法国阿维尼翁艺术节(A’Vignon)获奖,这部作品与新剧《署雷公》(Thor Of The Common Man)一起也刚刚在爱丁堡艺术节上与全球观众见面。

这两部没有台词的形体剧结合中国西南部民间传统剧种傩戏、皮影戏与西方肢体戏剧,形成全新的表演形式。

《署雷公》根据清朝袁枚的小说《子不语之署雷公》改编,作品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雷神与人类的复杂关系。

在伦敦观看了三拓旗剧团演出的英国媒体工作者尼尔·罗宾逊(Neil Robinson )觉得:“我觉得这部充满活力的演出非常有趣,虽然我不懂中国文化,但是我完全能明白这个故事,因为其中有很多主题—恶与善,火与水的自然能量,小把戏和幽默感,恩德与惩处等等,这是一部很有力的作品”。

三拓旗剧团创始人,也是监制、编剧、导演的赵淼在接受BBC英伦网专访时介绍,剧团成员都是学戏剧出身,都受到英国戏剧很深的影响。

根据清朝袁枚的小说《子不语之署雷公》改编的肢体剧《署雷公》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雷神与人类的复杂关系(摄影:许英龙)

赵淼告诉记者,英国著名的莎士比亚剧场(Shakespeare’s Globe Theatre)2002年到他就读的中央戏剧学院举办工作坊,之后形体剧团O剧社(Theatre O)和尼翰剧社(Kneehigh Theatre)也举办过此类活动。

英国传统的莎士比亚剧团和两大形体剧团影响了三拓旗剧团日后的发展道路,使其在建立自身风格上有了明确的方向。

“这次来英国演出,我们发现本地观众对我们戏的内涵非常感兴趣,对中国文化的符号也非常感兴趣,有的还会在演出结束后主动提出建议”,赵淼在谈到此次在英国的演出时说。

英国利兹大学(University of Leeds)现代语言文化学院李如茹博士认为,“三拓旗”努力将本属于西方的观念与实践植入中国文化的土壤,继承了中国现代戏剧开拓人的精神,有很大创造。

除了在爱丁堡艺术节和伦敦巡演,三拓旗剧团还在利兹大学接受了为期两天的英国剧场相关的规则及技术培训,由利兹大学公共剧场“利兹舞台”艺术总监史蒂夫·安塞尔(Steve Ansell)担任培训的主讲人。

利兹大学演出文化产业学院的教授、英国戏剧杂志《戏剧、舞蹈、演出之训练》 (Theatre Dance and Performance Training)主编之一乔纳森·皮彻斯(Jonathan Pitches)也向剧团提供了建议。

文化交流咨询机构Performance Infinity负责人董一燃希望将来能够有更多的中国剧团在不断地尝试和探索中积累下宝贵的国际演出经验,和更多的国外艺术家及观众更好地交流。

三拓旗剧团计划明年在北京组织国际形体艺术节,并邀请英国一些艺术团体届时参与进来,促进英中艺术机构之间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