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是个死循环?这个世界上,总有人付出自己的努力和爱心,拯救陷于泥沼中的贫穷…

生活在城市里,有时让人很难想到,
真正的“贫困”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在贫困下,
可能没有电,没有鞋,有的人甚至连最基本的姨妈巾都成了奢求…
可很多人却不知道怎么去帮助他们…

当慈善的大小被定义成仿佛作秀一般的捐钱比赛,当献出的爱心不一定能被传达到对象的手中,
越来越多的冷漠和麻木,让拯救贫穷变得特别困难。

但幸好,还有很多不曾放弃的人,在尝试尽自己所能,在默默用自己的方式,拯救贫困。

 

  1. 这个人,被称作“最伟大的英国发明家”之一,但是你很可能没听过他的名字——

不仅没听过他的名字,大概也不知道他发明了什么,

就算我告诉你他重要的发明是“手摇发条式收音机”,你可能甚至不知道这是个啥东西。

这位发明家,名叫Trevor Baylis,

49E3270400000578-5464343-image-a-97_1520269356689

他和他的发明被很多人所了解,是因为最近的一条新闻:

“英国最伟大的发明家之一,

他的发条式收音机改变了数百万贫困人口的命运,

自己却在困顿中去世”

1

时间回到1992年,Trevor Baylis偶然看了一个电视纪录片,讲述了在非洲贫困地区,艾滋病的肆虐。

其中提到,当地有人创办了电台节目,教育人们了解和防治艾滋病,可能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1992年的非洲,任何电器都可以算得上是相当奢侈的商品,很多村落连电都没有通,即使最常见的电池,也是人们负担不起的消费品。

所以即使有电台,却因为大家用不起收音机,收效甚微。

SOUTH AFRICA Khayelitsha Township, Cape Town HIV positive children in cots go to bed after lunch at ‘Lizo Nobanda’ day care centre. Here children orphaned after the deaths of their parents from AIDS learn how to read and write, play together and eventually accept their HIV positive status.

因为这个纪录片,Baylis开始想,有没有办法可以让收音机可以成为非洲贫困人口的标配。

于是经过反复的实验,他终于发明出了只需要手动上弦一次,电量就可以支撑14分钟的发条式收音机,以相对低廉的价格由国际援助组织采购,并分发到世界上很多欠发达地区。

49E26FAC00000578-5464343-Mr_Baylis_who_never_married_and_had_no_children_has_no_living_re-m-4_1520274798466

即使没有电,人们也能通过这台小小的收音机,获知到世界各地发生的新闻,丰富了精神世界,而辅助教育的空中课堂更是成为改变贫困的关键。

49E3249800000578-5464343-image-m-94_1520268225382

Baylis本人也因为这项发明,获得了英国王室授予的OBE奖章。

对于很多人来说,发明家的头衔无疑代表着名利双收,然而对于Baylis,这一切带来的却是麻烦。

最初Baylis急于投产,为了让手摇式收音机尽快送至贫困地区,作为普通人的他没有太在意专利的申请,

又因为发条充电技术不是什么黑科技,市场上一下出现了无数模仿产品。

49E3247F00000578-5464343-Mr_Baylis_previously_called_for_the_theft_of_ideas_to_be_made_a_-a-1_1520274081093

这甚至包含了他最早委托生产的工厂,将手摇式发电加了块电池,变成更实用续航时间更长的手摇式充电,非常鸡贼地申请了专利,

于是这项发明,再也不是Baylis的成果。

直到Baylis认识到这个问题,为时已晚,这些模仿的产品已经大量出现在市场上,

通过重新设计和新奇的噱头,以更高的价格出售给普通家庭,成为了英国乃至欧洲流行的玩具,没有付给Baylis任何专利使用费用。

49E27A5500000578-5464343-image-a-77_1520265214108

在之后的二十多年,Baylis想方设法让发条式收音机的专利可以回归自己的手中,为此付出了大量的资源和精力,却均已失败告终。

2013年,Baylis几乎破产,而他患有的克罗恩病(一种至今医学仍无法判断病因的消化系统疾病)也需要大量金钱来诊治,

甚至他曾在资金最短缺的时候,考虑卖掉自己的房子来维生。

49E2886E00000578-5464343-image-a-82_1520267719889

2018年3月,这位80岁老人在自己的家中去世,因为媒体的报道,才被大家所知。

在困顿中,发明依旧是他的生命,从1992年到去世,他共有250多项发明,还成立了机构用以帮助那些和他有着相同境遇的发明人,被很多人看作发明者的保护人。

无数在穷困中的人们曾经或依旧受惠于他的智慧,却可能永远没有听过他的名字,

但我想,即使如此,老爷子会很开心地看到自己的发明,真正让世界变得更好了吧?

 

这个世界上,贫穷的定义其实很模糊。

我们在感叹“贫穷限制了想象”的时候,却难以想象真正生活在贫穷中的人们,在经历什么样的挣扎。

在战乱地区、受灾地区、物质极度匮乏地区,还有隐藏在城市中和城市周围最底层的人,

Poverty-in-Sub-Saharan-Africa

他们的生活很遥远,却真实发生着。

通过媒体和镜头,我们可以一窥他们的世界,但对于这样的世界,我们能做的却是很少。

timg

有人说,救急不救穷,贫困是个死循环。

当慈善的大小被定义成仿佛作秀一般的捐钱比赛,当献出的爱心不一定能被传达到对象的手中,

越来越多的冷漠和麻木,让拯救贫穷变得特别困难。

但幸好,还有很多像Baylis一样的人,在尝试尽自己所能,在默默用自己的方式,拯救贫困。

 

2. 在很多贫困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钩虫病是最常发的皮肤疾病之一。

钩虫的虫卵一般在外界即土壤中由杆状蚴蜕皮为丝状蚴,人在赤脚下地得时候由人体温度刺激丝状蚴(向温性),它们通过脚底的毛囊和汗腺孔等钻入人体,引发严重的感染。

Guinea Worm Disease

其实预防钩虫病并不困难,只要一双鞋,就能大大减少感染的几率。

但小朋友的脚长得多快啊,经常换鞋,对于贫困地区的孩子来说简直是奢望。

所以他们终日赤脚,而钩虫幼虫也就趁虚而入,根据数据,全世界有5-7亿的钩虫感染者,饱受折磨,孩子们无法上学,更不可能在患病期间帮助家里从事任何生产。

27_10_15_small

看到这种情况,Kenton Lee设计了一双可以随着脚一起长大的鞋子,

通过纽扣就可以改变鞋的宽窄和长度,一双鞋可以让小朋友们穿5年,调大5个鞋号。

005IMvXAgw1er924iflwng30bd06ex6p

而这双“会长大的鞋”甚至都不是卖给孩子们,而是通过大家捐款的形式,

只要你捐助10美刀,他们就会将一双鞋送给需要的小朋友。

不用担心穿着不合脚的鞋,不用担心不穿鞋导致的钩虫病,

少年少女们在田野中奔跑的画面,才会更美好。

 

3. 落后地区,通常最受苦的都是儿童和女性。

而年轻女孩儿们,在这样的环境中遇到的问题,可能更加严峻。

女性的生理期,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被视为不祥之兆,

而生理期的必需品,对于她们更是算得上奢侈品…

以肯尼亚为例,中学八年级前,女孩的辍学率达65%,很多少女青春期开始后,都不得不选择辍学。

失去教育的女性,往往不到十八岁就只能选择嫁人生子,难以改变贫困的处境。

the-girl

谁能想到小小一条卫生巾,就能带来这么严重的后果?

设计师Diana Sierra在一次非洲之行后,下定决心要改变这样的情况。

她发明了一条造价低,容易清洗,可反复使用的内裤,

通过更换填充物和清洗,就可以达到重复使用姨妈巾的效果。

a4u98i0237278848325

这样一个看起来简简单单的设计,可以让她们绽放美丽的笑容:

3

——“当我有了这个内裤,我才第一次因为自己是一个女生而感到骄傲…”

 

4. 对女性月经的诋毁和恐惧、生理期消费品无法负担 ,已经创造了一个新的名词:

月经贫困”…

而这种现象,并非只有在落后地区存在,

甚至是欧洲和美国,也同样面临着大量贫困女性消费不起卫生巾的问题。

棉布、毛巾、手纸,甚至袜子,都被她们作为替代品,这样带来的健康威胁可想而知,

更可怕的,是这些明显到几乎直接标志“我来大姨妈了”的替代品,带来的社会歧视。

th

在这样的情形下,一些人站了出来。

他们在超市设立了不一样的募捐箱,鼓励大家在购物的时候,随手买一包卫生巾或棉条,投放到箱子里,

和给流浪汉设置的Food Bank一样,有需要的人就可以直接领取。

th (1)

对于很多人来说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额外花销,但是却能有效帮助到在“月经贫困”中挣扎的女性。

5

光是这样还远远不够,

这些机构也开始奔走疾呼,要求政府应该把月经用品归入医疗保障之中,让所有女性都可以享受生理上平等的权利。

当平等的生理需求被社会所满足,贫困女性才能获得自信,有可能摆脱贫困的境遇。

改变贫困绝非既得利益者,站于上位的施舍,

从根本上树立人的自信、创造平等的机会,才是最有效的方式。

 

5. 大家都说,

让每个人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可能是摆脱贫困的最好出路。

然而对于交通极不发达的地区,上学可能代表着几十里地、好几个小时的脚程。

3/20 - PHOTO PACKAGE ON CHILDREN GOING TO SCHOOL - MORE AVAILABLE ON IMAGEFORUM: http://www.imageforum-diffusion.afp.com/ImfDiffusion/themes/ShowTheme.aspx?ThemeID=3103846&chgCtx=1&mui=1 A child walks to school on June 11, 2013 in Qunu, a village outside the town of Mthatha in the Eastern Cape, where former South African President Nelson Mandela grew up. Ordinarily Qunu is a slow-paced blend of livestock, locals on foot and the occasional car winding along the smattering of roads and dirt paths that link humble homesteads. But with Mandela again in hospital, his beloved village has become a magnet for the world's media, hoping to offer some insight into his life. AFP PHOTO / JENNIFER BRUCE RESTRICTED TO EDITORIAL USE

你可能不会因为买不起学区房而阻止孩子上学,

贫困地区的父母,却有可能因为路上时间太久、过于疲惫,耽误帮忙做农活儿的时间和精力,

甚至是太费鞋的原因…

IMG01911-20111014-13471-680x510 (1)

…而让孩子放弃学校。

12英里来回的代价,可能是五个小时、无数迟到错过的课程和一副疲倦不堪的身体,

也可能导致一个未来的护士、技工、科学家丧失机会,过着为温饱发愁的穷苦日子。

扶贫慈善组织Oxfam,在马拉维探访时发现了这个问题,

他们专门购买了几十辆自行车,送到了当地的学校中,让学校距离家最远的学生们使用。

6

姑娘们骑车上学,就能把几小时缩短到几十分钟。

再也不会因为前一天的长途跋涉而生病休学,

上学也不再是父母眼中“耽误时间”的无用功。

110326lpr_1220x762收到自行车的Alice说,她的生活完全被这辆自行车改变了,

现在她十分有信心完成学业,成为一个优秀的护士,再去帮助更多的人。

 

6.

有人说,贫困是个泥沼一样的死循环,看不见出路。

靠着来自社会的捐款,救得了一时,救不了一世,

教育着眼孩子的未来,那么父母辈贫困的现状就没有改善的机会吗?

有个印度大叔叫Udyan Singh,

他出生在印度非常贫困的地区,班卡,

这里人每天的平均工资,算成人民币3块钱都不到。

捕获311

因为有幸获得了不错的教育,大叔算是走出了穷乡僻壤,成为了印度广告圈有头有脸的人物。

但家乡的困苦一直让大叔揪心,在无数的思索之后,他终于为自己的家乡找到了一条出路:

班卡曾经有着一项传统纺织业,由于工业化的浪潮渐渐没落,

1737b1_9ab1582c2f4341a4aad58eb49f13b06d

但是纯手工纯天然的特殊工艺,是无论如何都无法替代的。

大叔回到家乡,大力鼓励老乡们重拾这门手艺,

在保持原本技术的同时,还聘请当地的时尚纺织协会设计师给村民们培训,创造出时尚新潮的花样。

03mp_Sari_jpg_2459580g

果然,班卡的织品再度被大家所欢迎,村民们有了比农业收获高得多的收入,

再将这些收入用于下一代的教育投资,真正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Udyan-Singh-with-Artisans-1

摆脱贫困,或许需要的只是一个有眼界的领路人。

 

7.这样的例子,在中国的贫困地区也同样存在。

2012年立夏时节,重庆市永川区青峰镇牌坊坝村,

曾经在城市里经营建材生意的张正群,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当地的青壮年男性,大多外出务工,只剩老弱妇孺,

他们能付出的一点点劳动力带来的收入几乎微乎其微,只能等待外出务工家人寄来的钱,勉强度日。

4

所以张正群的母亲、丈夫始终对她放弃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返乡的举动表示担忧、不解,甚至是直接反对,

但是她依旧毅然决然地返乡创业,希望改变自己家乡的贫困面貌。

张正群的创业思路是这样的:

如果鼓励所有人创办养殖场,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有人能够无偿提供技术,又增加收购的渠道,发动当地农村留守女性和老人参加,

就可以让当地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就近务工,增加收入。

WeChat Image_20180530160145

说干就干,她花了7年时间,终于做出了一些成效。

可是,再怎么努力,有一个很大的门槛始终翻越不过去:

任何创业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恰恰这也是在贫困地区创业最缺乏的。

扩大生产的资金缺口和缺少专业人员向农户提供配套养殖技术培训的问题,始终深深困扰着张正群。

 

类似这样的合作模式,并非张正群首创的,

重庆的丰都县、内蒙古的鄂温克族自治旗、黑龙江的佳木斯、绥化、青冈,

这一系列陌生的地名后面,都活跃着很多个像张正群这样的农村创业者,

他们有胆识、有能力、有知识、有经验,

但在返乡创业的道路上,他们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扩大生产规模需要的技术支持和配套资金短缺……

 

幸运的是,自助者,当有人助。

2018年4月,张正群养殖合作社迎来了一波特殊的客人,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与平安普惠公益项目负责人一起,对她的合作社进行最后一轮考察。

WeChat Image_20180530160713

不出意外,她本因资金、技术缺乏而暂时搁置的扩大生产计划,将会获得“平安普惠公益基金”拨付的100万元免息创业贷款。

同时,当地政府还将协调各方资源,比如西南农业大学、区畜牧中心、区科委等部门的专家技术人员,为参与此项目的妇女群众传授土鸡养殖知识和技术。

 

授人以鱼,不如不如授人以渔。

我们上面故事里的每个好心人,都希望能给予贫困人口“渔”,从根本上解决贫穷。

平安普惠,就是中国在扶贫助困道路上深耕的渔者。

解决“张正群式的困扰” ,为乡村扶贫提供造血机制,让乡村得以振兴,是平安普惠公益行动的目标。

凭借在普惠借贷领域累积的丰富实践经验,发挥自身专长,平安普惠正在打造更好的扶贫助困模式——聚合式公益服务平台,通过 “聚合式公益服务平台”,连结各类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共同探索并提供解决社会问题的可行性方案。

 

消除贫困是全世界面临的难题,而扶贫助困的故事也还在继续。

科技、发明、创意,

在关心这个世界的细心人手里,成为了改善贫困的利器。

 

贫困者,被传统金融体系服务所忽视,却也是最需要资金支持的群体,

平安普惠,就是为所有人提供平等获取金融服务的机会,

苍穹之下,城市和乡村努力奋进的人们,才是消除贫困的原点。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关于乡村扶贫助困的故事,看城市与乡村的共同奋斗,为美好乡村建设祝福,更有机会获得来自大山深处的原生态蜂蜜,

——那是坚守乡村的养蜂人用来脱贫致富的“利器”。

WeChat Image_20180530180530

原文链接:http://puhui.tb.smartapi.cn/?hmsr=KOL4